今天我們繼續共讀《習慣的力量》。昨天,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索引卡」及「提前計劃」這兩個工具,知道如何感知我們的壞習慣,並一點點的去改正;也明白目標清晰,準備充分,才能輕裝上陣。可是,人畢竟是群居動物,前進路上布滿荊棘,孤身一人也略顯煎熬。那麼,我們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一起進步一起快樂呢?

 俗話說得好,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句話不僅適用在旅遊、玩樂、聊天、逛街等行為上,也很適用於學習、習慣等培養上。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不僅能夠讓我們有夥伴的支持,還能夠激發我們的動力,減少我們的拖延。那麼,為什麼集體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呢?讓我們先看一個關於的貝爾實驗室的故事吧。
貝爾實驗室成立於1925年美國的新澤西州,在實驗室最輝煌的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總共有158次獲得諾貝爾獎。整個實驗室對於世界的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學科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那麼,是什麼成就了貝爾實驗室如此輝煌的成果呢?答案就是:自由學習的氛圍。
在實驗室里,沒有什麼上下級的關係,就算你是一個領導,也無權干涉別人的科研自由:一切的興趣和動力都以科研為驅動。不喜歡現在的研究小組?沒關係,你可以自由選擇研究方向,而且還不會扣你的薪水。團隊的成員之間,也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甚至還有明文規定,初級的人員提問題,即便你是手捧諾貝爾獎的大神,也不能拒絕回答。頂尖人才之間的交流迸發出耀眼的火花;自由的氛圍讓研究員們都幹勁兒滿滿;枯燥的科研賦予了人們選擇的權力;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給與了個體足夠的尊重,並促使大家樹立新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進而形成了奮發向上,專心科研的習慣。而同事之間良好的關係也進一步了鞏固了這種習慣。
 
 這就是貝爾實驗室能夠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的原因。是氛圍、環境、平等的交流、思維的碰撞所造就出來的。所以,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例子明白:良好的氛圍,融洽的關係,平等的交流都能夠促使我們更快更好的完成目標。這也是為什麼,比起獨自進步,我更提倡大家盡可能的選擇集體進步、集體培養習慣的原因。
 
他人的支持、夥伴的孤立、組織的氛圍等等,這些都是自己獨自進步時,無法感受到的。此外,同一小組,其他人生活上的改變,也能夠讓我們的前進更加的有動力。既然能夠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培養習慣。那麼必定就是處在同一個層次,或者時擁有共同目標的人。當我們看到其他人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也會受到影響,不再那麼迷茫和遲疑。因為大腦已經通過別人的表現,得到了一個肯定的答案,知道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也會獲得一個豐厚的結果。這個結果是可見的,不再像之前那樣的虛無縹緲。
 
正因如此,歐美才會盛行各種戒酒會、互助會,因為大家都能夠從其他人的改變中,得到鼓勵和支持。好不容易完成了一件事,我們當然希望能夠曬到網上,獲得朋友的認可。而且,我們還能從他人的贊美中得到成就感,敦促我們的進步。這樣的心情當然很好,有得曬,說明大家也都很努力。可是,即便有那麼多的好處,我們還是需要注意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曬成就固然是一種鼓勵,但也要選對人。
 
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完成了既定的任務,興衝衝的把成就曬到FB。過一會一看,下面一圈點贊的,開心的不行。但仔細一看,發現總有那麼幾個人在那裡冷嘲熱諷。回應過去,又怕讓其他的朋友看了笑話;不管不顧,還覺得委屈。實際上,冷嘲熱諷這種行為的本質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的大腦,在為自己身體的無作為而感到焦躁。但即使我們知道對方內心深處的想法,也還是很難去處理,也改變不了別人酸,我們無奈的事實。
 
所以,即便是為了鼓勵自己,督促自己去曬成就,我們也需要找對人。那些和我們關係比較親密的人,一起學習進步的朋友,共同參加訓練營、讀書會的朋友等等。都比較適合讓我們去曬自己的成就,也能夠得到真心的祝福和鼓勵,讓我們的學習更加的有動力。

第二點,新制定的計劃,先行動,再公佈。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情況:新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感覺可行,對自己也充滿了信心,然後就直接PO到了FB。面對朋友的點贊和鼓勵,更是開心的不行,發誓要把計劃完美完成。可是,現實比我們想象得更加的多變,更加的殘酷。工作突然忙了起來、家裡突然有事要處理、好久沒見的同學突然到訪等等。這一件件的意外,甚至僅僅是簡單的拖延,都能夠延緩我們的進度,讓我們距離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越來越遙遠。
 
到最後,即便做了出來,成果也不好意思再曬出去。這樣幾次三番下來,我們不僅不敢 PO FB ,甚至是學習的勁頭都被打消了不少。其實,計劃趕不上變化,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我們也只需要一個小步驟,就能夠盡可能的避免類似的尷尬。這個小步驟,就是先行動,再公佈。
 
在學習計劃制定完畢之後,我們先不要急著就曬出去,而是先試行一周,找找感覺。若是計劃制定得太難了,我們就根據情況降低些難度,這樣也能避免計劃完不成的尷尬;若是計劃制定得簡單了,那麼我們就稍微提高一些難度,這樣在完成計劃時,也會獲得更大的滿足感。或許我們都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科學家請了一幫小朋友幫忙做實驗,把他們關在一間屋子里,每人分一塊糖。並告訴他們15分鐘以後,若是沒把手中的糖吃掉,就再獎勵一顆糖。
 
15分鐘以後,科學家記下了那些能夠等待15分鐘,拿到兩顆糖的小朋友。這些小朋友被認為具有很高的意志力,能夠更好的控制自己,科學家們也持續跟蹤了他們的成長。結果發現,這些小朋友,相較於其他人,學習成績更好,更不容易拖延,也更容易擁有一個較好的人生。聽完故事,我們在感慨之余,也不僅有些羨慕:有的人天生就開了掛,天生就能做到比別人強。
 
雖然這種說辭看似很有道理,但實際的情況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心理學界就已經普遍達成了一個共識:意志力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的技能,是可以像「數學」和「說話」一樣被教授的。

但在學習培養意志力的方法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它被哪些因素所影響,這樣才能夠盡量減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消耗。意志力,其實是身體與精神統一協調後的一個結果。所以,我們能夠通過很多種辦法來影響自身的意志力。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食物、心理調節和外在環境來培養。

關於生理上的調節,我們之前講習慣三要素的時候也說過,人是很難與大腦的渴求去抗爭的。這句話其實也適用於意志力的培養,如果我們把意志力比作一台汽油發動機,那麼燃料就是人體攝入食物之後,在體內分解所產生的葡萄糖。通俗點說,就是無葡萄糖無意志力有的人可能會想,那我就瘋狂吃糖唄。恭喜大家,想到一起去了。
 
但可惜,我們的發動機還有一個隱藏的要求,那就是燃料的供應必須穩定。否則,我們的身體就會啓動應急方案,努力讓血糖穩定下來。這樣的結果就是身體消耗了能量,反倒讓意志力降低。所以,直接吃高熱高碳水的食物讓血糖立刻飆升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為了給「汽油發動機」提供穩定的燃料,我們還需要攝入蔬菜、水果、堅果這類食物,讓它們在體內慢慢分解,持續提供葡萄糖,然後,自然也就能夠恢復我們的意志力啦。
 
這下相信大家也都明白節食減肥有多麼的坑人了。越節食,意志力越低,越容易吃高糖高熱的食物。身體越調節,越起反效果,讓我們更想去暴飲暴食。止在生理上,心理上其實也能夠對我們的意志力造成極大的影響。這方面首當其衝的,就是自我損耗,也就是糾結。想必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一邊玩著遊戲或追劇,一邊想著還有任務沒有完成。究竟是先放下手機,還是先完成任務再休息。很多人對於這點真的是糾結到不行,通常的結果就是任務一丁點兒都沒動,但休息也沒休息好。
 
其實這就是自我損耗的結果,有研究表明:我們在一件事上糾結所消耗的能量,往往比我們直接做這件事還要高很多。所以,與其糾結,不如別再想那些有的沒的,直接定下來今晚要做哪件事,然後立馬去做。先完成任務,再去放鬆通常被認為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完成了任務,就會心無旁貸,放鬆起來也了無牽掛。但若是順序反過來,我們的大腦就會覺得還有任務沒有完成,就會變得很糾結。
 
此外,乾淨的環境,也對我們的意志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整潔的環境,更容易激發我們的慣常行為,讓我們更容易不費力氣的去做一些事情。其實想想也明白,周圍亂糟糟的,找東西都費勁,還怎麼調用習慣。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能夠很輕鬆的進入下一個階段了。聽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很期待,希望我能講出一些驚為天人的方法。可惜,意志力的培養真的不難,甚至簡單得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性。比如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讓我們好好睡覺。良好的睡眠是保證我們精神狀態的基礎,想想我們熬夜後的感覺,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其次,目標必須要專一。曾經有研究員,讓大學生在學期內保持兩個習慣:好好學習和每天換洗襪子。這兩個任務看似很簡單,對吧?特別是第二個,簡直就是白給的。但是,一學期下來,沒有任何人能夠堅持下來這兩個習慣。注意哦,這裡的任何人,可是包括那些學霸喲。所以,一次性培養多個習慣,本身就是反人類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一項項的培養,然後再逐一擊破就好。
 
另外,為自己設定一個量化的目標,也有助於培養我們的意志力。想想我們的目標,大部分都是:今天要好好學習,明天要堅持早起。有目標當然好,但是這種目標在判定上很模糊,因為好好和早起,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成績不好的同學學1小時都算多,成績好的同學坐那一天都嫌少;夜貓子8點起床都破天荒,趕早班的5點起床還怕遲到呢。
 
所以,這些概念模糊的目標,不僅讓我們的大腦感到困惑,還會進一步的弱化我們的行動力。正確的方法是,量化目標:不管是早還是晚,我明天就是要6點起床;我不管同宿舍的學霸同學學到幾點,我就要明天上午用3小時讀英文,下午4小時復習數學就算完成任務。這樣量化的結果,不僅讓大腦的感受更加的真實,讓我們更容易去行動。也讓我們能夠記錄自己的努力,方便觀察和反思自己的變化。

最後,還記得「核心習慣」的培養麼?其實意志力的培養也與其類似。只要我們提升了意志力,那我們就已經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可以用一些小習慣來培養意志力,比如時不時的用左手寫一下字啊,用左手吃飯啊,定時吃一些蔬菜堅果啊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動作,就像培養習慣一樣,都能夠慢慢的增強我們的意志力。

也正是因為如此,憑空的創造一個習慣才那麼的困難。特別是對於那些培養習慣從來沒有成功過的人來說,更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情。所以,當我們開始有了改變自己,培養良好習慣的念頭時,不要一上來就想著,我要從明天開始每天早晨5點起床看書學習。雖然這股子幹勁兒的確很好,但殊不知一不小心,自己就選了一個地獄難度的方法。最後的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所以,我們得順應習慣的性質,通過相同的暗示啓動,替換不同的慣常行為,讓大腦得到同樣的渴求。比如說,每天晚上吃完飯,就會不自覺的開始看電視。看電視的渴求是什麼?是消遣放鬆一下。那其實我們就把看電視,替換為出去散個步,抻抻筋,目的也是消遣放鬆,順便還能消化,減肥。若是有條件的,還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去,順便增進一下感情。
 
還記得之前的那個大學生培養兩個習慣,好好學習和每天換洗襪子的實驗麼?結果大家也都知道,沒有一個學生能夠同時完成這樣的兩個目標,未完成目標的人裡面,可是包括很多學霸的喲。特別是臨近期末的時候,大家忙於應付考試,更是沒有精力去管襪子的事情了。
 
所以,我們也別太難為自己,總想著一次培養幾個習慣。這樣的目標,在確立的時候的確是很振奮人心。特別是想到自己一個月以後,就能夠變成一個生活極其自律的大神,我們的心都激動得漏跳了半拍。但這樣的結果往往也是慘烈的,什麼都要,往往什麼都得不到。不要總想著一步到位,一下子就能夠讓自己從一個懶散的人,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自制力的超人。若是真的有很多習慣想培養,那麼就把這些習慣都列出來,然後選擇一個當下覺得最重要的,開始培養。路,終究還是要一步一步的去走的,我們沒辦法一口吃成個胖子。
確認好目標以後,我們就需要去制定計劃。這個計劃最好要滿足目標明確,以及循序漸進這兩個要求。而且最好是能夠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的。這兩點沒想明白,施行起來就很容易心裡沒底,時間長了也就容易放棄了。

還記得當年大學的時候,我們宿舍的阿明覺得應該改變下頹廢的風氣,於是決定每天早晨起來跑步。第二天一大早,5點剛過,鬧鈴就響了。由於昨天剛立志要改變自己。大傢伙就都爬了起來,頂著冬日的冷風跑了半個多小時。第二天依舊如此,到了第三天,鬧鈴剛響起來就被關掉了。大家都開始集體演戲,假裝沒聽見。等七點多起床去上課了,才假模假樣的在那裡懊悔。然後這個鬧鈴就被取消掉了,大家也都很默契的沒有再提。 

相信這樣的經歷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想改變自己,於是簡單思考了一下目標及做法,就借著發誓改變自己的這股子衝勁,開始行動了。什麼時候衝勁沒了,什麼時候就放棄了。幾次三番下來,我們不禁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成。這樣自我懷疑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更加的難以改變自己,進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有衝勁的時候,我們要把力量用在製作計劃上。明確目標,讓大腦知道究竟該做什麼,要怎麼做;循序漸進,讓大腦沒那麼多負擔,輕裝前行。有很多人,都有階段性設定截止日期的習慣,到哪天哪天為止,我需要做到什麼程度。自己給自己一定的壓力,讓自己有緊張感,不那麼懶散,這當然是對付拖延的一個好方法,但是也不要太過於追求完美。 

完成了,我們總結經驗,助力下一步的目標;若是沒達到要求,我們也不要直接就放棄,而是要反思究竟哪裡出了問題,下一階段改進就好。當然了,若是我們能夠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進步的話,肯定會增加我們成功的幾率。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上曬學習,這樣的確很好。打卡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記錄目標的完成情況。而且,若是更進一步,把打卡當作自己完成任務之後的一個小儀式,我們就能夠從完成任務這件事上獲得成就感,進而促進任務的完成。
 
當然了,若是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專門製作一張打卡表格,印出來貼在床頭,每天都填寫,每天都反思的話,那任務就更容易完成了。打卡、反思、修正,人就是這樣一步步、一點點的改變自己的。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的前行。此外,正如我們之前所講的那樣,適當的鼓勵自己,也有助於計劃的完成及習慣的培養。

當我們沒完成既定計劃時,第一件要做的事不是去質疑自己,而是要思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我們需要鼓勵自己,為發現問題、調整計劃而感到高興。而不是怨天尤人,覺得造物主為何如此對待自己。失敗說明我們的進步空間還很大;計劃只完成一部分說明我們已經在進步;退步了說明我們需要進行調整。成功只是一個結果,雖然這個結果值得我們高興,但成功路上的那些不完美,同時也記錄著我們成長的過程

 
正如我們爬山時的感受一樣。到達山頂當然可以欣賞到非常壯麗的風景,但爬山的過程,路上的風景,卻也能夠讓我們成長,滋潤我們的身心,提高我們的身體素質。此外,我們當前做的事情究竟對不對、該不該繼續做下去,都是通過做完事情之後所產生的感覺來判斷的。若是一件事只帶給我們痛苦,那下次做的時候,大腦勢必會產生抵觸、甚至是質疑的情緒;若是我們能夠調整心態,用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問題,讓大腦意識到即便只是很小的進步,也是件很快樂的事情,那麼我們自然也就更容易去堅持之前的希望培養的習慣。
 
【結語】
今天,我們學習了如何三步培養新習慣:首先就是利用習慣的特性,來替換習慣,而非創造習慣,這樣會讓我們節省很多的精力;其次就是專一目標,並制定對應的計劃:專一目標讓我們能夠把力量都往一處使,這樣更容易獲得成功,而制定循序漸進的、目標明確的計劃,則有助於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當下的位置,明白自己現在該做什麼;最後一步就是堅持打卡,鼓勵自己。打卡能夠記錄我們任務的完成情況,而且打卡這個行為本身,就能夠讓人產生成就感。此外,人都是在反饋與鼓勵中獲得進步的,適當的自我鼓勵,能夠讓大腦更深刻的意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進而更容易去改變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下班後 的頭像
    下班後

    教是最好的學

    下班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