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讓優秀成為習慣。

人的努力有兩種,一種是內需,一種是自我強迫。其實,大多數人是屬於後者。我們制定計劃,時刻告誡自己要努力向上,因為我們經常抵不住我們本能的懈怠;但是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人,他們總是精力充沛地做每一件我們認為是「努力」的事情,而從來不覺得累。因為,我們所認為的努力不過就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當我們將我們做的事情加上「努力」兩個字的時候,其實裡面已經暗暗包含了強迫自己的意思,而我們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成為將「努力」當做生活和享受的人。這兩種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當然結果導向也不一樣。 

內需的人,他們將努力融進了生活,將優秀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強迫自己做的、像他們那樣的事情,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比如早起讀書,對於內需的人,這是一個生物鐘,早上到點就醒,醒了就看會書,就像我們口渴去喝水一樣地自然。 

自我強迫的人,需要設定一個或者多個鬧鐘,和瞌睡蟲打無數次架,贏了自己的本能之後才有行動。從個人意願上來講,高下立見。很多時候,我們自我強迫式的自我精進,其實本質上來講是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認知和生活模式。當我們像那些享受卓越的人那樣去思考和生活的時候,我們就不再需要內部和外部驅動來維持自己的改變了。很明顯,那些內需式的努力的人不僅容易成功,也更會生活。
 
那麼,我們怎樣做才能成為那種內需的人呢?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內需的人之所以區別於普通人,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個特點:形成人生正向閉合迴路的能力。這個能力應用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好習慣,能力直接關聯興趣,以及超凡的學習能力。
 
這裡的好習慣其實和我們理解的好習慣有點區別,它是指那些能自增長的正循環的行為習慣。比如:堅持鍛鍊身體的習慣是鍛鍊身體——精力充沛,身體健康——繼續鍛鍊身體;堅持學習的習慣是學習——取得回報——繼續學習。一個習慣是否能夠成為自增長的好習慣,取決於一系列的行為和結果能否成為一個閉合迴路。如果可以,那麼這個行為就會持續性自我保持,也就是形成一個付出和收穫的正向循環的閉合迴路。
 

只有堅持,才讓我們在某一個領域有所成就,而這些成就促使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也因此而變成了我們的興趣愛好。當它成為了興趣和愛好,又會反向促使我們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和提升,進而也就形成了我們的能力。

興趣和能力成為一體,那麼堅持也就不難了。除此之外,快速學習其實也是由這樣一個閉合迴路形成的結果。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輸出自己的思考成果,然後會發現更多的問題。循環往復,學習速度變得越來越快,自然反向促使我們對學習擁有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動力。也就是說,我們在努力付出和收穫得到之間形成一個循環的閉合迴路。有了這個迴路,我們就不再需要關心我們該怎樣去努力,以及用什麼樣的方法去努力,在不斷的自增長式的循環里,所有的一切都會比預想的簡單。
 
既然有這種人生正向增長的閉環,自然也有讓人們陷入其中,苦惱的死循環。在我們建立正循環的同時,也要極力避免「負」循環。比如:窮者越窮的心態。我們每天都很忙,工作一大堆,忙到根本沒時間停下來想我忙的事情對不對,結果就是越忙越亂,越亂也越忙。越是這個時候,我們越要停下來思考,我們有沒有在做正確的事情,「忙」並不是讓自己實現目標的唯一方法,我們不要讓自己陷入這個消耗自己的惡性循環裡面。
 
比如:投入不足。人無完人,可是生活中我們卻在追求完人的路上狂奔不已。我們想要工作做到第一,興趣愛好也做到第一,可是時間和精力就那麼多。將自己分成幾份,結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投入不足,自然也就一事無成。還不如承認自己的不足,將目標分解,有側重點地去努力。再比如:工作狂循環的心態。在我們的認知中,以為工作狂都是特別熱愛工作的。其實不然,有的人熱愛工作,而有的人則是需要工作。工作狂循環的人就是後一種,工作上付出太多,沒辦法平衡家庭,家庭對自己的怨言就多,怨言多了就不想靠近家庭,越想要工作……以致後來工作成了一種需要,而自己真正的問題卻始終沒有解決。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處於這種負循環裡面的時候,一定要停下來讓自己重新獲得自己的注意力。思考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尋求內部和外部的幫助來停止這種循環,讓自己的生活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只是,生活中我們要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始終以正確的方式在努力呢?當我們真的處於一個非常惡性的負循環裡面,我們怎樣跳出來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我們想要改變(正、負)循環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瞭解這兩種循環的特性,這樣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它。嘗試改變自己的人一定都知道:短期感受和長期收益是相悖的。
 
我們都知道早睡早起身體好,可是早上起早真的很難受。即便是晚上很早睡,第二天還是捨不得那張床,長期的身體健康有時候抵不過一時的貪睡。極端地更有吸毒的例子,吸毒後短暫的快感,讓很多人願意以一生為代價。當我們意識到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開始對自己所處的循環做一些事情了。

首先,逆向打破負循環。自己問自己,以逆向思考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弱點。比如:我們忙的沒時間思考,那麼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思考我們才越來越忙呢?我們總想賺更多錢,所以做了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事,那是不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才想要有更多的錢來擺脫現狀呢?

當我們發現一些事情是首尾相連的,卻沒有給自己帶來正向價值的時候,我們就要盡快打斷這樣的循環了。如果暫時並沒有更好的辦法,那麼停下來也是一個好方法。其次,搭建正循環。如果專業提升可以讓我升職加薪,那麼升職加薪可以帶來哪些技能提升?搭建的正循環越多,它們就會慢慢自動擠壓那些負循環,慢慢地,那麼負循環就慢慢消失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培養一些自帶自增長特質的能力,這些能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比如英語能力,我們需要英語是因為我們可以去了解和認識世界,去了解更多的一手資訊;比如社交能力,它能夠幫我們認識和接觸更多的人和資源;再比如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的問題越多看到的問題也越多,它可以幫我們更好地了解世界。
 
總的來說,單一的自我促進式成長會伴有間斷性擱置的問題,而持續性地自我成長則不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可持續性,它以習慣、興趣、能力為基礎,以形成正向循環的閉合迴路為目標,不僅可以幫我們保持迭代和成長的動力,還能讓我們在自我提升的同時體驗到享受生活的樂趣。
 
曾經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一身綠衣的人找到了孔子的弟子,問他一年有幾個季節。弟子認為很容易,就說,一年有四季。不料,他這個答案馬上就遭到了年輕人的反駁,年輕人堅持認為一年只有三季。兩人相持不下,於是到了孔子面前尋求結果。孔子看了看綠衣人,然後對弟子說:他是對的,一年只有三季。綠衣人走後,弟子不解地問孔子,明明我是對的,為什麼你要撒謊呢?
 
孔子笑著說:你沒看他的衣服嗎?他根本就是一個蚱蜢,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你硬是跟他說冬天,他哪裡懂?你跟他在兩個不同的方向上糾纏,怎麼會有結果呢?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一直在一個錯誤的方向,我們怎麼會得到答案呢。但是,弟子不懂,綠衣人也不懂。因為在他們的認知層次里,都只看到了自己看到的部分。而孔子看到的事情更多,因此他輕鬆就結束了這場爭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承認,世界是複雜的分層的系統。不同層級的人和事是不同的,當然,不同層級的人和事看到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往往會在某一個問題上卡住,就是因為我們卡在了當前的層級上。如果我們能夠看到並瞭解複雜的層級系統,那麼不管是多麼棘手的問題,也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其實,生活本可以很簡單,只要我們能夠系統地思考問題,能夠在複雜中找到決定結果的那幾個重要的點,再複雜的事情也可以變得很簡單。這對於個人成長來說尤其重要,如果我們能夠以分層的思維理解系統,就可以掌控並應對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我們該如何理解複雜的多層系統。
 
任何一個系統,都是由簡單向複雜系統進化而來的。比如生態系統是單細胞演化進程史,國家是組織演化史等。 通常來講,上一層級決定著下一層級的方向,這是多層級系統的特徵之一。比如一個長句子是由一個個短短的單詞構成的,又比如是我們做事情總是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然後才開始行動。
 
這個原理能夠幫我們找到問題的本質並解決它。當前的問題我們不明所以,不如向上探索一下,畢竟當前層級的問題是上一層級決定的。這也是多層級系統的另一個特徵,那就是下層無解,向上一層。在個人成長時,這種思維方式非常有用。比如我們做一件事做了很久,原本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除了探索方法之外,我們還可以跳出當前的循環,站在更高一層級上來看問題。

著名的ETA脫困四問也是基於這樣的原理設計出來的。ETAemotion,event,target,action這幾個單詞構成的,分別代表著當前的情緒是怎樣的,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的目標是什麼,以及我要怎樣做。追根溯源,逐層遞進來解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自己的思想從一個個低層級向另一個高層級的躍遷。

系統是自下而上的進化而來,我們的思想也需要自下而上地躍遷上去。只有站在了更高層級上,我們才能看到下層級的優缺點,也更能了解事物的全貌,當然也可以調用更多的資源去解決下一層級面對的困難。只有解了系統和多層級的特性,才能應用這些特性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有些人給自己設置目標:今年的年初目標是,我要成功。這聽起來很模糊,什麼才是成功?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衡量標準也不一樣。如果以這個為目標那就相當於沒有目標。按照多層級的思路來說,就是要倒推到上一層級——成功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哪些人生目標?那麼是不是實現了這些目標,就可以說自己是成功的。但是,鎖定目標之後,向之努力的時候,我們偶爾會發現目標和實際差的好遠,自己不一定能夠實現。
 
於是,我們使用層級系統的方式來解決。首先,我們可以將目標想象成金字塔的塔尖,奔向塔尖可以有無數條途徑。我們可以分層布點,在每一層級上都設定好節點,也可以理解為將目標分解成不同的階段,拆成無數個階段性節點。在同一個層級上,也可以有很多節點,這樣也許左邊的這個點我不符合要求,那麼右邊的呢?再再右邊的呢?只要這一層級上有一個點合適,那我們也有了立足點,可以向更高一個層級躍進了。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覺得目標遙不可及,也許很難,但是還是有機會可以實現的。在每一個層級上可以控制的點越多,我們就有更多的方法接近目標頂點。
 
其次,控制單點。它就是指我們要控制好層級上的每一個動態變化點,這裡的控制,是指全力以赴。因為當我們有了清晰的目標和可行的方法之後,有的人一往無前,而有的人還是一步三回頭。我做的對不對?這樣行不行?類似的疑問在腦海裡總是揮之不去……這樣的心態一定會影響做事的結果。心理學對心理暗示推崇備至,它認為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暗示可以直接導致一個結果。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我們的潛意識就會默默幫助我們增強能力和評估的眼界,從而增加對單點的控制力。這樣,每個層級的單點都盡在掌控,層級上又分布了不同的單點,我們離目標的距離當然也就不遠了。

在目標實現過程中,我們不必拘泥於自己一定要走直線,譬如我就非要在寫作這條路上一走到底。也許寫著寫著,你就變成策劃了呢,往往最後的成功路徑,基本上都是彎彎曲曲的。如果我們擅長利用系統,並用系統的眼光來思考和解決問題,再複雜的事情,也可以變得很簡單。

當然,如果我們理解了系統,就會覺得事情好像都不太複雜,但要是不瞭解呢?我們這裡要談的不理解不是一點都不懂,而是說一個圈套,是說我們以為自己懂了系統的層級,理解了內在原理,但實際上我們並不懂的情況。
 
第一種就是思維慣性。越是厲害的人,越容易困於自己的成功經驗而產生思維慣性,而忽視一個新的系統的複雜程度,我都用這種方法解決了那麼多問題了,為什麼這次就不行?我都做了這麼多年咨詢了,你怎麼就這麼特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要時刻保持思維的新鮮度,時刻向前看。經驗可以支撐能力,但是能力卻不僅僅來自於經驗。
 
第二種,困於底層。我們以為自己很清楚當前的困境,也明白這個問題所處的系統層級,但實際上,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可能還是停留在層級的底層。這就是由於系統的複雜造成的,而往往我們會被蒙在鼓裡。那麼,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妨將跳出當前的層級思考問題當成常態,養成跨層級思考的習慣。盡可能地避免讓自己困在底層級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能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還有一點就是過於封閉。太過於相信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就容易產生自滿自傲的心理。因為任何一個系統和層級都兼容在其他的系統和層級裡面,自我封閉必然被外部力量打破。我們理解系統和層級,千萬不能忽視了它的動態特性。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好像秋風掃落葉,總是從容不迫游刃有餘,而有的人則完全相反,雜亂無章又窘迫。這取決於我們對事情的瞭解程度,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系統的層級特性,瞭解它的上下層邏輯,並採用多層布點,單點可控的方式來處理,那麼再複雜的事情也會變得簡單許多。

 
古典說:這個時代,可以稱之為是海洋時代。因為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容易而簡單。從前翻山越嶺才能見到的人,現在只需要打開網路就可以;從前看書學習資源極其有限,現在在山村小學也可以鏈接世界級大師的課堂;從前我們的競爭對手只有看的見的同行,而現在我們的對手可能是意料之外的跨界夥伴。
 
连接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讓人們像處在海洋中一樣,你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撥動海浪,也影響了其他人。同樣,其他人的活動也會影響到你。時代變了,生活方式也變了。機會變多,挑戰也變多了;距離縮小,空間也變小了;我們的視野里充斥著各種聲音和信息,自己也變得越來越躁動難安。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新奇的世界,生存技能要不停迭代,生存哲學也要與時俱進。那麼,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里,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呢?
 

古人說:讀書是見人,見天地,見眾生。做人也一樣。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我們始終要處理的都是我們和世界的關係,以及我們和自己的關係。瞭解了這兩個關係之後,我們才能決定,自己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也只有理清了這兩種關係,我們才能明白,究竟該以一個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充滿未知的世界。

生活中,我們每個個體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而且,我們人生中幾乎有一半的時間是和自己外部生存的世界打交道。有的人內省而自專,有的人開而包容,沒有優劣,只是不同人的不同選擇。但是在今天這樣的沒有邊界的社會中生存,後者則能帶來更多的人生驚喜。當今社會,信息是一種沒有成本、卻有著較高門檻的分享物。互相分享讓信息加倍,但是交換者的背景、學識、眼界、格局卻決定著分享成功的幾率。
 
如果認知水平不夠,雖然都是中文,但是別人說的內容自己還是聽不懂。因此,我們才不斷地強調認知升級,分享輸出,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分享,連接更多的資源。長遠來看,開放的分享者贏的機會更大。開放的心態不容易保持,是因為開放很可能會讓自己不舒服。在自己當前的小圈子里,我們可能是頭部的20%,將我們放到更廣闊的天地裡,也許我們就遠離頭部了。如果我們拒絕接受這樣的不舒服,封閉在自己的圈子里,我們也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不僅如此,開放的心態還能夠讓我們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只有接觸的人和事情多了,我們才能發現自己的局限性,才能站在更高的視角來審查自己的想法,處理髮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我們盡可能地向其他人學習,但是不要輕易地崇拜誰。一旦崇拜了,我們很容易就以他為頂,自我升級的系統也會隨之關閉。我們要對世界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因為開放會使我們通透而專注,也會讓我們包容而接納。
 
開放的心態,是我們和世界和諧相處的秘訣,也是我們和外界世界相處的基本原則。人生在世,我們不僅要處理好和世界的關係,也要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因為人生中很多的不開心、焦慮,和不安其實是自己造成的。為什麼同班同學的她那麼成功,而我卻沒有?為什麼同一年結婚的她那麼幸福,我卻沒有?為什麼都是養孩子,他的小孩就那樣聽話乖巧?

不會和自己相處,我們就要花費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在內耗上面。因此,我們要學會取悅自己,管理自己。對那些和自己無關的、不重要的事情,我們可以完全無視掉。周圍的人變得更好,你只要替她開心就好了,其餘的雜念就扼殺在搖籃里吧。

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說長不長,可是說短暫,也絕不短暫。很多當下看起來無解又惱人的事情,長期來看則未必。因此不要將自己的心情和情緒綁在當下,要學會以一個長期的心態去看待當下的事情。
 
我們也沒必要一直做一些所謂對人生具有高價值的事情,偶爾的一兩次「離經叛道」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體驗,讓生活變得多元而生動。這些事情可能看起來對生活沒什麼意義,但是,誰又知道呢?還有我們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我們也許只是一個普通人。成功不是隨隨便便的就能夠獲得的,我們不一定要獲得世人認可的成功,只要盡量釋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那我們其實也是成功的。
 
除此之外,焦慮、煩躁是阻礙人生快樂的最大殺手,我們需要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可是我們卻不需要焦慮的一路同行。要努力,也別忘了要安慰自己。在這個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其實陪伴我們的只有自己。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我們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人生的真正價值。知道如何處理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我們和世界的關係之後,也就該知道我們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更理解我們要有什麼樣的心態。
 
我們也可以參照前面學習過的高價值、高優勢的方法來確定。
 
比如高價值的人際關係。它包括了我們的親人,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和夢想的人,也包括那些和我們一起成長的人,還包括有實力的,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這些對於我們的人生來講具有重大的意義,失去了哪一個我們的人生都可能變成另一副樣子。

其次,要看迭代。那些成長的速度和我們一樣,甚至是比我們更快的人。還有就是懂得感恩、又可以相互扶持的人,這些人和我們的關係都屬於可迭代更新,「自增值」的關係。這樣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確定自己的做人方向和做事准則了。我們要善待親人和周圍的人,形成正向循環。然後要敢做夢,敢給自己設立目標,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具有相似能量的人來幫我們。

還有就是我們一定要保證自己的成長速度,並且讓別人也看得見。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廣結善緣,能力範圍內,盡量給別人提供幫助,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善意,讓自己的人脈活泛起來。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極致的精明,其實也是極致的善良。與人為善,也是與己為善。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面對人生中各種不確定,善良是唯一可以為我們帶來確定的品質。
 
在自我升級的旅途中,我們會遇到無數個意料之外。這些意料之外可能會幫助或者加速成長,也很可能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因此,在本書的最後,作者以一個章節來寫面對未來的各種未知,我們應該有的正確的心態。
 
對外,我們要保持開放;對內,要取悅而迎合。當我們處理好內外世界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也就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了,也明白該怎樣來應對這個紛繁的世界。這樣的我們,一定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完成自我成長的跨越式躍遷。
 
【結語】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在自我提升中我們應該有的心態,除了方法和技能,內在的修煉也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書到這裡就結束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下班後 的頭像
    下班後

    教是最好的學

    下班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