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啓一本新書,美國作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
 
因為成長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所以我們一直都在學會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將幸福的感覺時刻存在心間,像是划破夜空的星光,黑暗也將是美妙的幕布,為的是綻放煙花的華麗。但是,人為什麼總會感受到無法排解的憂鬱與痛苦?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獲得幸福的感覺而成為一個不開心的人?今日我們就一同來找尋兩種不同思維模式下的人生。
 
《終身成長》這本書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在開篇的引言中這樣說道:
「我的作品是關於成長的,它促進了我自己的成長。希望它同樣能夠幫助你們成長。」
 
本書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傑出的學者。而正是其發現的思維力量,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原來左右我們生活內容的是人的思維模式。正如作者期待的那樣,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本書,讓你能夠認識到自己的思維哪裡出了問題,並利用這本書學到的知識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獲得成長。
 
生活的兩種應對模式
 
高曉松說:「生活不只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當這句話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會如何理解呢?你真的相信會有詩和遠方嗎?還是說,你所認為的生活,只有日復一日的為了生計而奔忙,詩與遠方無非是一種自我安慰呢?當同一個問題呈現在不同人的面前,結論便發生了變化。而正是這樣的變化體現了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人的生活狀態。我們來一同看看這樣的生活情境:
 
小李和小王剛剛入職一家媒體公司,在競爭力和壓力並存的職場生活中,兩個同樣處於試用期的青年人,需要獨自面臨各種職場問題。某一天,小李因為出現了一個錯誤而導致公司當天的推文閱讀量嚴重受損,主管很生氣,找來小李問責。而當整件事情過後,小李突然蹦出一種立刻辭職的衝動。「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不能夠勝任這個職業,我是一個一事無成的人」。而同時,小王也因為錯誤而接受了批評,但是結果不同的是,小王在整件事情過後,首先做的便是將錯誤記錄到本子上,並告誡自己不能再犯,與此同時,加緊了學習的進程。「沒關係,錯誤在所難免,這正是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同樣受到批評,小李與小王對待問題卻有不同的態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現在再試想一個情景,假如你遭遇了最為倒霉的一天,你會怎樣?比如早上買早餐,正好賣完;著急上班,就是等不到車;來到了公司,發現有一大推煩人的事情等待著你的處理;被通知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需要見家長;回家的路上,因為忘記帶傘,被大雨淋濕全身;你想找老公傾訴一下卻發現今天老公加班又不能準時回家……這一天是不是已經夠倒霉的了?你會怎樣想?「這個世界和我過不去」;「有人想要毀掉我」;「沒有人愛我」;「生活太糟糕了」;「我太傻了」;「為什麼受傷害的總是我?」又或者,你會這樣認為:「早餐雖然賣完了,我還是可以買別家的,或許會發現更好吃的食物。」;「上班高峰總會等不到車,下回早點出門或許就不會這樣了」;「工作雖然艱難了些,但是做出之後的業績會很不錯」;「雖然被叫到學校,但是正好可以借著這個機會與老師好好聊一聊。」;「老公最近正在促成一個新的專案,我應該給予他支持與理解。」
 
小信念,大結局
 
有的時候換一種思維,事情就會比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好很多,很多人往往都會抱怨,自己的生活尋找不到一點樂趣,也從沒感覺到幸福。而你之所以會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思維模式出現了問題。就像之前所舉的例子一樣 ,不同的人會呈現不同的應對生活的狀態,是因為他們本身屬於兩種不同思維模式的人,所以受到自身思維模式的影響,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而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作者便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往往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以至於在面對困境等等時候採取的往往是消極的態度,並時常進行自我懷疑,很難做出突破性的改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所以在面對困境與壓力的時候,總會找到合適的進步空間,讓自己突破自己,積極地應對生活。
 
難道就因為這麼簡單的思考方式,就會擁有兩種不同的人生嗎?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所採取的觀點會對你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你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你最看重的事情。」這就像是一個路標一樣,當你決定如何處理事情的時候,先有一個思考方向,再決定你應該朝著那個方向走,如果一開始你的方向就出現了偏差,結果可想而知。小的信念,往往會決定大的結局。
 
所有的小情緒的背後,都隱藏著更為隱秘的思維模式;而你是否能夠獲得幸福、成長與成功也往往取決於你用哪種模式思考。這一點在成功人士的身上會有更明顯的體驗。韓寒是大眾熟知的作家與賽車手,開年上映的電影《飛馳人生》便是他根據自己的經歷改編導演而來的。一個作家,也可以成為一名職業賽車手。因為對於他來說,別人的評價並不能構成自己的成就,而成就感是需要自我提升的。就像是之前在賽車場上,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的經歷,韓寒依舊不斷改善自己的駕駛技術,最終獲得了傲人的成績。
 
 
很多時候,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來說,為了維持自己固有的成就感,往往會放棄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東西。他們怕失敗,怕因為失敗而毀掉帶著身上的標籤,一旦標籤被毀,那些通過外力證明自己成功的東西也會隨之消失,他們就會陷入進失敗的陰影中,很難自拔。而成長型人格相對於結局,更在乎自己能夠在整個過程中得到哪些挑戰,完成它,掌握新的技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自我審視的意義
 
請回答以下智力問題,閱讀並做出判斷:
①你的智力屬於你比較基本的特質,很難做出很大的改變。
②你可以學習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無法改變的。
③無論你的智力水平怎麼樣,你總是可以大幅度改變它。
④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對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改變。
 
選擇好了嗎?
 
成長型人格的人會有一個自我審視的過程,能夠瞭解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才是做出改變的前提。雖然開放的態度讓其能夠擁有接受挑戰的信心,以學習知識為目標會讓其收穫成長。但理性的評估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你對自己越瞭解,越能迅速地調整好目標與方向,才能將思維的力量發揮到極致。根據以上的測試,選擇12的人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選擇34的人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你是哪種思維模式的人呢?
 
顛覆傳統成功的認知
 
如果讓你給成功下一個定義,你覺得什麼才是成功呢?恐怕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爸爸媽媽會覺得能夠培養出來優秀的子女,他們就是成功的;企業負責人認為能夠成功提升自身的價值,便是成功的;高三的學生們覺得能夠考上一所心意的大學便是成功;有些人將成功定義為獲得大量的金錢;有些人將成功定義為別人的高度認可;有些人覺得成功的人就應該擁有一個理想型的伴侶……
 
 
本書的作者說,在她年輕的時候,她希望自己擁有一份光鮮的職業,挑戰不高,也不需要承擔太多風險。她希望能夠擁有這些,作為身份的象徵。而我們審視這一句話,似乎從中會看見很多人的影子,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成功,究竟希望其給我們回饋些什麼?好像很多人都將成功作為一種標籤,用來證明自己。被別稱為是成功的,才是最終的成功。
 
那麼我們也要考慮到另一方面:
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希望得到的成功,可成功不是可以平等地光顧每一個人,失敗便出現在了一些人的身邊。有人說成功與失敗只有一牆之隔,你奔向成功的路上,失敗也就與你形影不離地並肩同行。當遭遇失敗,那些將成功當做證明的人會怎樣呢?我們上次說道,兩種思維模式的人:固定型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有的,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
 
此時面對成功與失敗,兩種人又產生了變化: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盡力的地確保自己會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是應該永遠成功的,如果失敗,只能證明自己不夠聰明,從而否定自我;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成功意味著擴展自己的能力範疇,意味著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顯而易見,當兩種思維模式呈現出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為了保持自己足夠聰明的標籤證明,會主動放棄很多的嘗試機會;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便會欣然接受很多的挑戰,即便這個挑戰會暫時地暴露自己的短處,而對於他們來說,真正的重要的是能夠借此機會,不斷地提升自己。
 
 
現在回想一下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們,哪些行為屬於固定型思維模式支配之下的?哪些又屬於成長型思維模式下的呢?我有一個朋友,從小到大學習成績都很不錯,是老師眼中的三好學生,家長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有一天,大家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我發現,他從不參與他不擅長的遊戲。
 
比如我們倡議一起玩個遊戲,他會拒絕加入我們,當我們談及到他所沒有涉及到的領域的時候,他也會閉口不談,不願意參與討論。而與他的多次談話中,我發現,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短處,而在他所認知的領域中,他做得都很不錯。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這個毛病,每個人都在不斷追求著完美,一旦被認可成完美的人,被貼上標籤,形成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想要掌握著事情發展的走向的慾望便會越來越強烈。而當事情具有挑戰性的時候,為了規避風險,這種人往往會拒絕讓自己成長的機會。所以傳統認知下的完美,究竟是否完美呢?而成功真的只是我們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嗎?
 
認識成功真正的意義
 
有人覺得成功一定屬於那些非凡的人,那些一開始就被上帝親吻過的人。 而我們往往只關注那些成功人表面上的成就,去人未曾深入地瞭解,對於成功本身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曾經有這樣一個測試,將學科知識做成初級、中級、以及高級三個檔,讓那些以往被高度贊譽過的學生們一次作答。當學生們答完初級的試題的時候,考試人員竭力地去誇贊這位學生的表現以及以往優秀的成就。
 
在這之後,考試人員會詢問其是否要挑戰高難度的試卷,並刻意強調高級試卷的難度。這個時候,學生們有了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另一種便是止步。當面臨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關於成功的意義,便逐漸地轉換成兩種。能夠接受挑戰的學生表示,他們更享受整個挑戰的過程,這讓他們興奮。因為這次的挑戰,有些學生甚至愛上了這種類型的題目,並決心回去多找一些來做。而下意識地規避失敗風險的人,可能就錯過了一次成長的機會。保持原有的成就才是最為重要的。成功的意義只是證明自己足夠優秀。
 
 
成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當你更加將思維的重點轉向於從整個過程中收穫到的成長的時候,成功的意義便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僅僅只是結尾處的結局。上次我們也強調過,失敗與成功總是相伴而行。失敗會對成功的意義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成長型思維的人就不害怕失敗了嗎?事實上,失敗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它是一個你需要面對和解決並能從中學習的問題。能夠從失敗中獲得收穫的人,才能夠真切地擁有成功。
 
除了自己的成功與失敗,還有些時候,成功的感受是從別人身上獲得的,生活中總有這樣一些人,將自我的成功視為自身優越感的體現。如果有一份策劃案,你的同事未能完成的很好,而你卻出色的完成了,兩相對比之中,你有沒有為自己提升優越感?「他的工作能力一直這麼爛,而這對於我來說卻異常簡單。」你的失敗意味著我的成功,或者說你的成功意味著我的失敗,這樣的思維方式,也將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圈困在一個狹小的範圍之內。所以,成功的意義不在於攀比,而在於實現自身更多的價值,側重點一旦出錯,你將會陷入進對比的無限痛苦之中。
 
思維模式改變了努力的意義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例子:
小時候,我們都遇到過一個選擇題,在矯健但是心態浮躁的兔子和緩慢但穩健的烏龜之間做出選擇。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卻給努力一個壞名聲,我們當中真的會有人希望自己做一隻烏龜嗎?它鞏固了人們「只有缺乏天賦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觀念,並且人們以為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當有天賦的人失誤時,後者才有機可乘。這就造成了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覺得努力是那些庸人才會做的事情,努力會使得自己身上的「光環」逐漸消退。
 
 
講述一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
表弟在美國的一所音樂學院讀大二,他對於自己的所選擇的專業極度熱愛,傾盡心血。每日認真地學習好自己的課程的同時,還會去蹭自己感興趣的課程。但是聊天的時候,表弟和我說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他們宿舍有一位室友,每天很晚起來,從不去上課,一到半夜的時候,卻爬起來進行創作,而且往往是,創作的時間並不是很長,自我感覺卻十分良好。這樣的人,便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的人,在他的眼中,像是表弟這種每天奔忙學習才能創作出來的人都屬於沒有天賦型,而糟糕的是他將自己歸結於天才這一類。
 
這真的是一個可悲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里的人,就在我們身邊。為什麼努力會如此讓人厭煩呢?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認為了不起的天才是不需要努力的,努力的需求會為你的能力籠上陰影;而另一種便是給自己一個藉口,就像最後表弟和我說的那樣:在一次測試中,那位室友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他會自我安慰到:我沒有去上課已經做成這樣,我是具有天賦的。這無疑就是一個很好的藉口。
 
【結語】
 
通過這一篇的閱讀,相信你已經對於成功與失敗的意義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與顛覆,並且也找尋到了當失敗來臨時調整的方法。努力的人從來都不是因為不夠聰明,相反,正是因為足夠聰明,才懂得更加努力所能夠帶來的價值。可能有人會問:那天才真的也需要努力的嗎?平凡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那種程度的吧?天賦究竟有多重要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下班後 的頭像
    下班後

    教是最好的學

    下班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